Print by Number :: Beyond Paper

我在印刷的色彩品質上已經有成熟的作法;印刷,基本上是印在紙上面;同樣是處理色彩品質,類似的觀點及工具可以運用到其他媒材嗎?
最近一個案子接觸到陶瓷釉料墨列印,看來我在印刷上的手法一樣管用。
首先,我在紙張印刷的手法歸納成三個原則:顧頭(紙張)、顧尾(100%色度值)、顧中間(版調中間值)。
顧頭: Fogra39 規範紙白為 95, 0, -2, 寬容3個色差,這個部分印機是不能控制的,只能因應色差程度來做不同目標的選擇,比如Fogra51的紙張規範就比較藍(95,2,-6 on M1),或者用SCCA來修正目標色彩的資料集。
顧尾: Fogra39 規範 C100的色彩值為 55,-37,-50;  Beer’s Law 工具可以很快搞定。
顧中間: 不管是 Fogra PSO 或是G7規範,反正要是印機做不來,CTP一定修得回來。

以上三個手法原則(7字真言),簡明扼要的將印刷品質帶入標準範圍。

那陶瓷墨呢?
顧頭:燒好的陶瓷材料表面幾乎無孔隙來承接落下來的墨水,墨水乾燥完全依賴墨水裏助劑的揮發性,導致必須降低列印速度,延滯噴頭時間來爭取墨水的乾燥空間。這裏是一個困擾,我們只能嘗試找出一個平衡點,至於色彩值落點?反正沒有ISO規範,就不理會了。
顧尾:同樣的,釉料墨列印並無ISO標準,而且釉料墨的CMY跟印刷的CMY差別很大,所以,顧尾的原則不是實現某個標準色度值,而是實現該頻道在材料乘載墨量極限下的最大飽和合度。
顧中間: 同樣沒有ISO規範,不過跟著 Fogra 39 的版調基本上也不會太大問題,由於釉料墨的CMY跟印刷的CMY差別很大,導致灰平衡不一定能照Fogra39的規則(spread under 5)。

釉料墨燒製的前後有很大的變化,首先色料發色後是更飽和的,再來版調曲線是往下收縮的,而非印刷是往上擴張的,這兩個不同的特性讓我在剛接觸時在執行上有一些誤判,不過收到數據後,很快就修正回來。

釉料墨燒製前的CMYRGB位置:
EASGU0
釉料墨燒製後的CMYRGB位置:
EASGU1

測試期間,左為燒製前版調,右為燒製後版調。
deCurveY3

燒製前影像
P_20171201_151649_vHDR_BB

燒製後影像:
P_20171201_151649_AB
基本線性處理好後已能呈現不錯的影像,可以注意一下,燒製完的色域跟Fogra39的差別還是很大,藍綠少了一大塊,紅黃倒是比Fogra 還大。我們接著導入ICC程序,也收到不錯的效果。調子的呈現更好,整個影像色彩也比較正常,比較接近原稿。(下圖因光線關係,沒能呈現正常品質)

P_20171209_223649_vHDR_Auto8

透過ICC後,有比較合理的調子跟顏色,但損失了原本更飽和的黃與紅,做到這裏,已經有不錯的品質,而且客戶的接受度也很好,這個案子算是結案了 ;我之後會嘗試加兩個動作來繼續增進影像品質,一個是加綠色頻道來擴大綠色色域,一是不透過ICC,以G7的方法來做調子,希望能以此來同時維持較大的紅與黃的飽和度及比較合理的調子。
以下紅色為線性色域,綠色為ICC後的色域。EASGU1icc

6 people like this post.
pixelstats trackingpixel

Tags: , , ,

無迴響

rssComments RSS   transmitTrackBack Identifier URI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add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