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色彩品質的呈現由檔案(File)資料形成印版(Plate)掛到印刷機(Press)後借由CMYK油墨呈現。
承上篇,印機只要能操作出某色彩規範(Fogra39…)規定的數據即可,東西好不好看在檔案(File)階段就已經決定了,跟印刷標準化的操作無關。
回歸到印刷作業本身,只要符合操作規範即可,與檔案內容無關;以Fogra39規範為例,規定的也就是兩件事:
1. 滿版(SID)的色彩值到位。
2.版調值(Tone Value)到位。
關於第一項,滿版(SID)的色彩值可藉由 Beer’s Law 工具很快達成,只與印機放墨有關,無關印版。
至於第二項,版調值(Tone Value)則需要印版與印機的互相配合才能將印刷品版調帶到某個規定的位置。
這兩年做了不下10個G7,通常都能很快的在半個工作天做完。第一步是用Beer’s Law 很快的決定放墨濃度,第二步再來決定版調落點;如果能經由印機放墨的調整來達成印刷品版調落點,我通常不會去管印版的版調;反正印刷品上面的數據到位就好了!如果印機放墨的調整達不到印刷品規定的版調位置,我才會根據印刷品版調位置來要求印前修正CTV曲線,通常一次的修正就可以將版調帶到正確位置,這樣也就是大概半個工作天的時間。
這是我所謂 “快速取得G7” 的工作方法,但通常是廠家也沒搞懂我做了些甚麼就莫名其妙的拿到一張G7證書,然後還是習慣用舊方式工作。
我現在在這裡把版調的作法再多講一些,希望我這些做過G7的廠家或對印刷標準化有興趣的廠家可以藉由對這些做法與工具的理解而得以發展出你們維護印刷標準化的方式。
關於版調問題,我要先問幾個問題:
1.你們現在印版版調的位置在哪裡? 更簡單的問法:檔案上50%的資料在印版上是多少?就是50%嗎?或是比50%大?還是小?為什麼?
2.你們印機在50%的網點擴大是多少?以Fogra39的講法會落在14~17;那你們是多少?
如果能明確的回答上述問題,那你們印刷標準化的達成能力該有80%以上了。這裡的東西對你們的價值可能就不大了!如果回答不出來,不妨好好參考一下吧!
第一個問題:印版版調的位置在哪裡?
量一下就知道了啊!
用什麼量?
…
用這個, Xrite iCPlate2,
這個要十來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