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by Number 設計印象 雜誌 No.58 2011.09 發表

 

以下是在設計印象雜誌58期發表的內容;本來就是用Live Writer寫的,不用再編排,就直接丟上來了;內容這裡大概都提過,只是配合雜誌社再組合一次而已。

———————————————————————————————————————————

2003年,我到香港參加一個軟打樣(soft proofing)活動的會場遇到了我在RIT的指導老師鍾宜寧教授(Prof. Robert Chung);問了他最近學校在做些什麼? 他簡單的提到了這三個英文字” Print by Number”

就是這個光!

“Print by Number”, 再直接不過的字眼;不就是做為從事印刷技術工作的人員應該努力去達成的嗎?

把東西印得好看,那個叫做”工藝(Craft)”;把東西按照規範的方式印出來,這個叫做”工程(Engineer)”。印刷這項工作可以是工藝, 也可以是工程;印刷做為一個產業,是工藝比較重要?還是工程比較重要? 把東西印得好看,對印刷這個工作來講應該非常重要,一直以來都會是印刷廠標榜自己能力與特色重要宣傳;但好看的定義在哪裡?雖然”好看”還是有某些客觀的定義存在,如較飽和的色彩、能實現更細緻的”調子”…,但還是存在著很多個別主觀的因數,終究很難全面的以”數字”的方式定義下來。

印刷以一種”工藝”的方式來追求已經存在有幾百年的歷史,印刷做為一種”工藝”的追求仍然會繼續;然印刷做為”工程”的追求是否必須被重視? 所謂”工程”上的追求,簡單講,就是印刷的完成品,在眾多的變數中,經由有效率的控制,得以正確的(或是精確的)實現客戶交予的色彩資料(所謂的影像,不過是眾多像素的色彩資訊組合而成),整個過程講求的是數據的實現,沒有主觀好惡美醜的判斷;在”工程”的慨念下,印刷廠的責任不在印出”好看”的東西,而在於正確的實現客戶交予的色彩資料;”好看”的這項元素,應該在客戶完稿的階段就已經確立下來。

說來印刷業是一種”代工”的工業,它承接客戶的原始指令(完稿),然後將它大量的生產出來;從整個印刷處理程序所涉及到的各種物理、化學、光學,機械,色彩等各種學科的運用,印刷程序當然是一種”工程”的運作;但印刷業有可能以單純的”工業生產工程”來看待自己的工作嗎? 更重要的,我們的客戶會把它們交付的工作以”工業生產”的態度來看待嗎?  以現今業界來看,可能性有,但比例極低。原因是雙方面的,一方面客戶端絕大部分都是美術設計的背景,很難以”工程數據”的方式來要求其作品如何被生產,”感覺”還是比較重要;這個”感覺”不僅僅是”影像品質”的感覺,也包含著業務人員以其呈現的”服務”與”應對”所帶出來的”感覺”;另一方面,印刷廠為配合客戶的”感覺”,也很難以單純”工程”的方式與客戶應對;以至於”標準規範”的建立也似乎沒那麼重要;以另一種方式的講法,也就是”人治高於法治”。

整個社會文明的進展,我們追求”法制高於人治”;商業文明的進展,在技術文明的支撐下,我們也希望是一個”法制高於人治”的環境。

印刷不可能失去其”工藝”的部分,只是在”工程”這個部分是不是應該在客戶與印刷廠間得到更多的重視?尤其在商業步調越來越快速的時代,有效率的管理常常是商業成功的基石,試想是”工程”比較好管理還是 “工藝”比較好管理?

“Print by Number” 的背後除了是工程上的數據到位,它也代表著管理也一併同時到位。

“Print by Number” 這幾個字真的太直接,也太簡單了;簡單到我不知道還需不需要再多做說明! 但簡單的字眼,要實現出來並不一定簡單,但也唯有徹底的去實踐,才能呈現其簡單的威力與價值。

 

“Print by Number” 我將從三個方面來說明;

一個是”Number” 本身的數據內容;一個是我用甚麼樣的方法來達成這個數據規範,再一個是它在管理上的意義。

一. 數據內容
當我們把印刷當成一種工程在看待的時候,勢必要實現出一組數字;而這組數字又必須要含有兩個層次:一個是目標值,一個是寬容值。”目標值”望文生義也就是我們被規定必須去達成的目標,而且有明確的數字標示出來;但機械精度有其極限,所以會有一個寬容的範圍允許我們在其中作業,所以,伴隨著目標值,我們還會有一組寬容值,如此,才得以組成一個數字的運作規範。

那誰來定義這些目標與寬容的數字規範呢? 是印刷廠的老闆還是操作機器的師傅?還是出錢的買主?印刷廠當然也不可能為了每個買主去定義不同的規範;那麼這些買主們是不是可以聯合起來共同對整個印刷產業提出規範? 如廣告公會、出版商協會或是平面設計師協會?或是由公部門來主導如經濟部工業局? 若組織得起來,提得出合理的數字規範,也未嘗不可;但看來目前台灣地區還沒有這樣令人信服的單位出現。

在越來越全球化的商業環境中,有一個組織叫做ISO(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一直扮演著工商業標準化的推手。我們認同這個組織嗎? 當 ISO 對印刷產業提出了規範時(ISO-12647),台灣的印刷產業願意去遵循嗎?

我有幸在2008年底參與了一項計畫,協助一家台灣的廠商順利的取得台灣唯一的一張ISO 12647-2 認證;不管台灣的印刷產業願不願意去遵循ISO,藉此機會,我以ISO 12647-2 為例,說明一下我如何去實現”Print by Number”的概念。

到此,我的數據內容來自ISO 12647-2。

ISO 12647 是ISO 組織一連串的對於各種印刷類型及其材料,量測方式,印刷品質等做出規範。其中對平版印刷(Offset lithographic processes)的規範列入12647-2;目前遵循版本為第二版,於2004-11-15發行。

在這個26頁的文件中,交代了如 Film or printing forme quality, Screen frequency, Screen angle, Dot shap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one value,Tone value sum, Print substrate colour, Ink set colours, Tone-value increase,Tolerances and mid-tone spread…等各種印刷參數的定義及其數字規範;幾年來,台灣也辦過幾次研討會,相關文章也在不同的媒體發布過,有興趣的讀者到網路Google 一下應該都找得到更詳細的內容,這裡我就不再做細部說明,這裡的重點在我怎麼去處理我認為幾個重要的項目。

在眾多項目的規範中,我只著重在4個項目,其中兩個項目是材料,也就是紙張及油墨(Print substrate colour, Ink set colours);這兩個項目對印刷廠來講,並非自己所能控制的,只能努力的去找;就這一次的經驗,油墨還好找,但要在台灣在找到符合ISO的紙張就比較辛苦了。其他兩項為 Tone-value increase(TVI) 及 mid-tone spread,這兩項說來也是同一件事,指的都是印機的控制能力;TVI控制得好,mid-tone spread 通常也不會有問題。容我對這兩個項目再多做一些說明:Tone-value increase or TVI, 版調值增量,或是我們要叫它版調擴張曲線或網點擴張曲線都可以;簡單講,50%的網點經由印刷壓力後呈現60%~70%的網點值,增加的部分就是Tone-value increase;至於 mid-tone spred 指的是CMY之間版調增量的差距,舉個例:C 50% 經過印機後的版調增量為14%,M50% 經過印機後的版調增量為18%, C 50% 與 M 50%之間的 mid-tone spread 就是 18-14=4。

由以上4個項目,材料的兩個項目無法由印刷廠自行掌握;TVI 及 mid-tone spread 大約指的是同一件事;整個下來,要搞定 ISO 12647-2,其實印刷廠本身只要搞定一件事就夠了—TVI。不用懷疑,只要能搞定TVI, 其它的相對起來都是小事。

再回到”Number”–>數據內容:數字規則有下列3個項目(色彩數據又有分白色襯底數據或黑色襯底數據,這裡的數據以白色襯底為主):

1. 紙張:ISO 第一類紙,目標值: Lab 95, 0 ,-2,寬容值: 3個delta-E。此部分無關印機控制。

2. 油墨:於第一類紙上呈現的色彩目標值(Lab)如下,寬容值為5個delta-E。
C:  55,-37,-50
M:  48,74,-3
C:  91,-5,93
K:  16,0,0

3. TVI: 目標值如下圖,寬容值為:5%-25%:+/-3%,30%-65%:+/-4%,70%-95%:+/-3%。CMY spread 必須小於5%。

FograTVI_datasetFograTVI_dataset

到此我的”Number”部分就此交代完畢,接下來是我怎麼去達成這些數據。

二,方法

CMYK 主色方面決定於原料,只要原料到位,基本上沒甚麼太大問題,注意一下濃度控制就可以了。主要要應付的項目是還是TVI;整個會影響到TVI數據的變數相當多,從RIP 曲線設定,CTP狀態,沖版機狀態,CIP 3放墨設定,印機壓力,墨輥水輥,橡皮布狀態,油墨特性,導墨片壽命,甚至當時的溫濕度等等眾多因素都可能對TVI數據造成影響;我的方法其實很單純,我假設上述因素都是穩定的狀態,當我最後的TVI數值測量出來之後,只要根據測得的TVI資料在超過寬容值的部分,回到RIP的曲線設定將它修正回來,再出一次版,通常就八九不離十了。

說來這樣的方式是有一些漏洞,而且漏洞的地方還不少,主要是上述的各種變數在實際工作中是不穩定的,所以我的假設其實是不成立的,那為何我要這種不成立的假設下來運作我的工作? 我的再一個假設是:上述的各種變數在短時間內(如3個鐘頭內)應該是穩定的。

為何會有一個”短時間內穩定”的假設來做為我工作的基礎? 說來是個很大的取巧,我假設只要撐過這3個鐘頭,我就有很大的機會拿到認證。那為何是3個鐘頭? 因為ISO 認證在印刷機部分的工作時間大約就是3個鐘頭。這3個鐘頭內的工作包括掛版,OK sheet 的宣告,及印刷5000張的樣本。

我大膽假設將這3個鐘頭內的TVI變數簡化到只有RIP曲線一項變數,再精確點,這項變數包含了CMYK 各5%遞次增加的階調(0%~100%),所以是 21 x 4=84 個變數,再乘以左上,中下,右上3模(見下圖),所以是 84 x 3 =252 個變數, 再加上 mid-tone spread 判斷(5%~95%) 19 個 x 3 模 = 57 個變數,所以TVI這項變數包含了總共 252 + 57 = 309 個變數,再加上紙張色彩值及CMYK主色色彩值部分, 5 組 x 3 模 = 15 個變數 ,所以我在處理ISO認證時總共要處理309 + 15 = 324 個變數。

image

那我有多少時間來反應這 324 個變數?  在3個小時裡,5000張樣本的 print run 給它一個鐘頭, 掛版及第一個 OK sheet 的宣告給它30分鐘,那我還有90分鐘來反應數據。若第一次數據未能通過判定,則須重新調整RIP曲線,重新出版,重新掛版與再一次OK sheet 的宣告,這樣一個周期少不了30分鐘,所以只會有60分鐘可以來做數據的收集及判定;60分鐘夠嗎? 假設我一個數據的收集及判定的周期為40分鐘,那90分鐘的數據反應時間只容許我做一次修正動作(40分鐘數據作業+30分鐘機上作業 < 90分鐘);一次修正不過就沒有機會了。若我一個數據的收集及判定的周期為15分鐘以內,那90分鐘的數據反應時間容許我做兩次修正動作((15分鐘數據作業+30分鐘機上作業) x2 = 90分鐘)。總之一個大原則:越快的數據反應速度,成功的機會越大。照上述的說法,我將對這324 個變數的蒐集與判定周期設定要在10分鐘左右完成。

於是有了這樣的工作方式的設計:

首先,精確一點講,這一整套工具包含了:iOne + GretagMacbeth Measure Tool + Excel +  Excel Macro VBS。

不管是 Xrite 528 或是 SpectroEye 在獲取 TVI 資料總是相當費時;試想一下,以ISO的測試頁,其中 TVI 資訊總共有252 個量測點。如此一來SpectroEye 必須讀取252個數據,手動鍵入 Excel (或許有人會提到KeyWizard,但是抱歉,KeyWizard 不支援網點值讀取),再判定這些數據是否進入ISO 的目標值寬容範圍,這樣一趟下來少不了一個鐘頭。若是要在這3小時的工作時間內做出數據判斷並重新出CTP,我想是蠻困難的。

iOne + Measure Tool

跟SpectroEye比起來 iOne 的精準度很令人頭痛,但就方便性及效率來講,那是贏太多了!再加上配合 Measure Tool 的 Strip reading 能力。數據讀取能力瞬間進化10倍以上;但是 Measure Tool 並沒有內建 TVI chart?!那就自己寫一個吧!

fogratvi

Excel + Excel VBA Macro

以 Strip reading 的方式很快的將 TVI  Spectral 資料讀進來,再丟出濃度值給 Excel 換算網點值,再以Excel Macro 程式來檢測數值是否進入目標值寬容範圍;整個操作下來不用5分鐘就可以知道 TVI 的狀況。熟練一點的3模操作下來也不超過10分鐘;這就是我在ISO印機認證過程中強迫取分的工作設計。

image

以這樣的工作方式運作下來,獲得非常好的數據表現,引言一下Fogra 2009 年5月的刊物報導:”The subsequent assessment at Fogra and with the State Association of Bavarian delivered flawless result.”

image

 

設計出一套TVI數據的快速反應機制是這次能拿到ISO認證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部門主管對他們的機器狀態有足夠的經驗,能根據數據做出迅速及正確的反應也是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兩者配合,才能成就這一次完美的數據呈現。

三. 管理

ISO認證之後,很明顯的在色彩及調子的視覺表現都比以前的設定要好,理所當然的我們放棄以前的設定而改採新的設定值。一旦接受了ISO的數據及其視覺呈現,第一個帶來的好處就在流程管理方面,廠內的色彩管理在縱向得以統一(製稿–>數位樣[彩噴,彩雷]–>印刷),印前部門Adobe軟體的CMYK icc 設定只留一個官方版本(ISO Coated V2-eci.icc),數位樣的模擬對象當然也是ISO Coated V2-eci.icc。在橫向方面(客戶間,不同廠區間)也以同一個官方icc profile 串連起來。色彩管理在縱向與橫向的統一後,對溝通效率與減少錯誤上都有很大的幫助。

一旦”Print by Number” 的得慨念以被實行,”Management by Number” 當然也有被實踐的可能;針對管理這部分,又發展了一些做法:

1. 導表格式為了配合免費的量測軟體(Xrite ColorPort)做了一些修改,新格式如下:

image

較詳細的ColorPort作業部分在此不再做詳細說明,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http://www.fredkuo.idv.tw/wordpress/?p=1025;總之,就是讓數據蒐及部分更有效率,而且是以免費的軟體來達成。

2. 數據分析方面,不再是單機Excel作業;既然是以管理為目的,數據蒐集與分析的作業必須是一個例行性的常態作業,工具的設計務必精簡,要精簡到工作人員願意去執行;而工作方法的設計上也儘可能在web的基礎上,以一個server來達成數據的蒐集與管理,管理者在線上調閱數據也相當方便。
整個設計出來的程序相當單純:
a.由ColorPort量取數據並丟出csv檔。image

b. 到數據分析網頁上傳ColorPort丟出來的csv檔。

image

c. 上傳(按Sumit)後,即可得到報告。如下圖;看到紅色字部分表示數據超過寬容值,此時可依數據修正工作內容,重新製版印刷。

image

d. 上傳的CSV檔會蒐集在server裡,並可隨時調閱。如下圖。

image

以上,印刷品質的”Print by Number”證實可被達成,”Management by Number” 也可隨後到位。

結語

雖然我們是有點”取巧”的拿到ISO認證,但這個”取巧”一旦成為”常態”,我們已經習慣性的以”數字”的觀念來控管及監看我們的印刷品質。”Print by Number” 不再只是美國課堂上的 一個名詞,它已經是我們實際的工作方式。”ISO 12647-2”也不再只是研討會上的一個題目,它只是我們目前”Print by Number”的依據內容。

印刷做為一種”工藝”的追求,將東西印得好看,印出客戶心理的期望,甚至超越客戶心理的期望,我不會否認這種努力。我也不認為用冷冰冰的數字可以用來全面管理影像相關這種帶有感性的產業;但隨著工具的計算能力越來越強大,數位模擬類比的能力越來越精細,加上國際組織已經確切的提出了數字規範,代表著印刷產業是有必要進入另一個階段。不談太空泛的口號,這兩年來,我們遇到過一些非預期的客人,有人直接拿著 ISO Coated V2 eci.icc 的數位樣要我們印,偶而會有電子廠來參觀,或是國外的廠商來拜訪,我想,都是建立在”ISO”的默契吧。

Be the first to like.
pixelstats trackingpixel

Tags: , , , , , , ,

無迴響

rssComments RSS   transmitTrackBack Identifier URI

No comments. Be the first.

add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