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 後Fogra 39!?
在台灣印刷產業大部份人還搞不清楚Fogra39 是甚麼東西的同時,Fogra 39 已經要準備退位,印刷標準化已經要邁入下一個階段了!
有幸執行過台灣唯一一家官方Fogra PSO (ISO 12647-2),之後也陸續在幾個單位以Fogra 39的觀點導入運作,皆獲得正面的成效;然而,幾個方面的問題一直沒能有有效的解決,諸如:
●即使印機與數位樣的數據都符合Fogra 規範,視覺上還是有落差;除了規範的寬容度外,估計光源的同色異譜(metamerism)問題及紙張的OBA(Optical Brightness Agent)問題是造成儀器與人眼不能一致的主因。
●台灣包裝廠用最多的灰銅找不到規範。
●特別色(spot color)沒看到規範。
●金屬色(metallic) 沒看到工作方法。
●攝影輸出(photography)沒看到規範。
●軟打樣(soft proof)直接忽略無視。
●彩色雷射色彩漂移頗大(可收到8個∆E76)。
……
先簡單列舉幾項,且看Fogra 39 之後,國際印刷規範組織對上述問題提到了哪些因應之道。
●ISO 17972: color data exchange format 色彩交換格式,其第四部分: Spot color characterization data 提到了特別色工作規範,e.g. . 1. ∆E00<1.5 (D50)。2. 以D50為準,跟其他3種光源下比較的色差值, ∆E76<2。
●ISO 15339:RPC, Reference Printing Condition;涉及量測方式及OBA問題,工作方式為依設備能力(紙張+油墨)選定一RPC為工作目標,並以(SCCA-substrate corrected colorimetric aim)方式作為修正後的工作目標值。
●ISO 3664:2009 重新定義UV的同色異普指數MIUV,由4降到1.5
●ISO 13655:2009 定義了新的量測方式(M0~M3)。
●ISO 12647-2:2013+ 提到了較多的紙類,新的TVI曲線及以M1量測數據為準的新的官方icc profile:PSO Coated V3(eci)。
●ICC v5(ICCLabs): 完全超脫(依然涵蓋)平面印刷的icc 工作方式,凡舉光源光譜, 影像擷取,表面性質,觀看角度,網際網路色彩等皆列入考量,是一種全面性解決色彩溝通的觀念運作。
●Fogra PSD (PSO as for Offset and PSD as for Digital):分別對 Digital Proof 及 Digital Print 訂立工作規範,其中Digital Print 以分級(A ,B,C等級)概念實施,最大色差容許到8個dE00(C級)。
●ISO 文件尚未出現軟打樣數據規範,勉強從 UGRA UDACT 報告中得到(Fogra39)平均<2(dE00),最大<4,主色<5,灰元件最大<3的敘述,姑且稱之為UGRA 觀點的軟打樣規範。
綜合以上,我遇到的 一些問題看來都有被這些國際規範組織關注到;然而什麼時候才能被大量執行,其中牽涉到軟體,硬體工具的發行,執行方法,稽核方法等等,看來也沒那麼快。舉個例子,目前Fogra39 基本能力的執行大約只要USD1000(for i1 Pro)及一天的時間即可施行,就相較於 ISO 15339 的執行,SCCA工具還在Excel層面,這種變動式資料集的工作方式對於傳統Offset的施行還是卡卡的,不容易拉到管理的層面來思考運作。
所以說回來,Fogra39基本能力的養成對現在Offset業者更為重要也更為急迫,Fogra39也許準備要退位(看看還有沒有兩年!),但它就是Offset的基本思想與能力;除非全面轉入Digital, Fogra39的重要性在兩年內應該還是無庸置疑!